齲病是如何發生的? 首先認識牙齒結構 齲齒,俗稱蛀牙,是牙齒組織的最常見的破壞性疾病之一。從外觀看,我們的牙齒基本結構如下圖1所示,分為牙冠(口中能看到的部分)和牙根(埋在骨頭裡的部分),二者交界處為牙頸部。牙冠的表面還有很多凹陷的溝壑,稱為“窩溝”,是最容易發生齲壞的部位。 那麼牙齒裡面長什麼樣子呢?如下圖3所示,從外向內依次是:牙釉質(牙冠部分)或牙骨質(牙根部分)、牙本質、牙髓。牙釉質是牙齒組織最堅硬的部分,但也正是齲病發生的主要部位所在。牙髓腔內有血管和神經,牙疼就是由它感受到的。 細菌破壞牙齒的過程 齲病的罪魁禍首是細菌。我們的口腔內存在着多種多樣的細菌,正常情況下能夠健康和諧地共處,但是如果日常清潔不到位,食物殘渣殘留堆積,會吸引細菌大量附着形成“牙菌斑”,並集中產酸、破壞牙齒,尤其是在不易清潔的“窩溝”,久而久之便會有齲洞形成。 齲病的症狀 齲齒的形成是一個進展性過程,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,僅能在牙齒表面看的白堊色或棕黑色的小斑點或小斑塊,往往很難發現。當齲洞逐漸擴大,由牙釉質深入到牙本質,鄰近牙髓就會引起疼痛,食物卡在洞裡、冷熱酸甜的刺激等也會引發疼痛。隨着齲壞越來越深,最終可能會導致牙髓發炎,稱為“牙髓炎”。齲病越嚴重,治療手段也更複雜。 齲病如何治療? 醫生會做哪些檢查 齲病早期容易被忽視,可以通過定期做口腔檢查或在定期洗牙的過程中發現。在發現並確定齲病的位置之後,醫生會對這個顆牙齒進行一系列的檢查,有時還會藉助影像學檢查,可以更加直觀地判斷齲病的發展程度。 補牙是怎樣進行的 醫生會用高速牙鑽,首先將齲壞組織去除乾淨,然後根據齲洞的大小稍向外擴展,磨出一個適合填入補牙材料的洞形。將準備補的牙與口腔環境進行隔離、消毒之後,再把補牙材料填入牙洞中,在充填材料固化變硬之前塑形出牙齒的窩溝形態。最後在材料完全變硬之後進行調整咬合。 補牙後的注意事項 • 在補牙過程中及結束後,如有感覺異常,應及時與醫生溝通; • 補牙後會進行牙齒外形的調磨,配合醫生調磨到感覺咬合舒適為止; • 避免使用剛補過的牙齒咀嚼食物,尤其是不要咬硬物; • 齲壞較深的牙齒,在補牙後不要吃過冷過熱的食物。如有敏感疼痛的情況且長期一直沒有好轉,說明牙神經有損傷,應及時與醫生聯繫,改行根管治療; • 補過的牙齒仍有可能再次發生齲壞,叫作“繼發齲”,為避免繼發齲的發生要做好日常口腔衛生維護,定期口腔檢查。 齲病如何預防? 日常預防:好牙刷、好牙膏、好方法 牙刷選小頭、軟毛牙刷,以便牙刷能在口腔里清潔到每一個部位。刷毛末端為圓形,以避免刺傷牙齦。另外牙刷還要帶有防滑柄,以防止牙刷從手中脫出,或者不小心戳傷牙齦。牙刷用過之後要用清水徹底沖凈,放在通風處吹乾,一般使用2~3個月後更換。 牙膏推薦含氟牙膏。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能夠堅固牙齒,增強牙齒的抗酸能力,並且還能阻止細菌對牙齒的侵害,從而達到防齲的效果。 刷牙方法推薦使用水平顫動拂刷法(改良巴氏刷牙法)。 專業預防:局部用氟、窩溝封閉 局部用氟 除了正確刷牙以外,還可以人為地對牙齒補充適量的氟,需由專業醫生操作,將氟化物塗在牙齒表面上,來進行齲病的預防。美國牙醫協會(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,ADA)建議,兒童每6個月至少塗氟1次,每年塗氟2~4次,即3~6個月塗氟一次。 對於易積攢食物殘渣、堆積菌斑,同時又難清潔的窩、溝、點、隙,選擇窩溝封閉更加有效。窩溝封閉是用牙科材料將牙齒上的深溝填平,使牙齒表面更加光滑,從而變得容易清潔,以達到預防齲齒的作用。 在牙齒完全萌出之後,即在3~4歲(乳磨牙剛剛萌出)、6~7歲(第一恆磨牙萌出)和11~13歲(第二恆磨牙萌出)時,是做窩溝封閉的最佳時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