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以為拔牙是小事,有些人半邊臉腫得像麵包、甚至並發嚴重感染,究竟哪裡出了問題? 引發感染的細菌 藏在嘴巴里 很多人對拔牙的想像還停留在小時候換乳牙的情景,只要吃個東西,搖搖欲墜的牙齒就自動掉下來了。所以當打了麻醉藥就立刻閉上眼睛,以為牙醫師用鉗子稍微搖幾下,牙齒就拔掉了。 其實成人拔牙,特別是拔智齒時,牙醫師為了要將埋在骨頭下的牙齒切除,得先切開牙齦、磨除包覆在牙齒周圍的軟骨組織,再將牙齒割碎取出。傷口在癒合過程中,如果有細菌跑進去,就可能造成感染。 發生感染時,很多人就跟劉小姐一樣,第一個反應就是懷疑是不是牙醫師的器具沒有消毒乾淨。 拔牙器具消毒不徹底,確實有可能增加感染機會,但拔牙引發的細菌感染,最主要還是跟個人的體質有關。 人體口中本來就有許多細菌,當口腔內出現開放的傷口,且身體的抵抗力又比較弱的時候,細菌就可能趁機進入牙齦周圍,造成局部化膿、腫痛。嚴重一點,跑到鼻腔引發鼻竇炎,或蔓延到更深層的組織,引發蜂窩性組織炎。 特別是有特殊疾病的病人如糖尿病患者,是感染的高危險群,因為傷口癒合速度慢,血液中的糖分高,如果感染就可能讓細菌快速滋生,甚至導致腦膜炎或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。 難拔、傷口大,也易感染 其次,拔牙的傷口愈大,拔牙時間愈長,也可能增加感染的機會,通常是發生在口腔癒合的方或是牙根較深的牙齒。 至於有些人拔牙後嘴唇麻痹,也跟牙根深度有關。牙根長得很靠近神經時,醫師在切割過程中即使很小心,仍可能傷到神經而暫時失去知覺。 另個可能性是遇到牙根彎曲或牙齒位置較深,導致切開的傷口比預期來得大且深,或是遇到牙醫師技術不成熟或誤差,導致切除的傷口比預期來的大,造成感染風險增加或神經的傷害。 不過,大多數人拔牙後產生的問題並不會那麼嚴重,多半是傷口不易癒合、化膿或是臉部腫痛等困擾。 臨床上在拔牙後偶爾出現傷口持續腫痛、流出組織液或輕微化膿的反應,這些其實都算是發炎的狀況。 有可能是因為以下幾種原因: 1.感冒、熬夜隔天、生理期(不建議拔牙)、睡眠不足、連續幾天加班後或生理期,身體免疫力較差,感染的機會比較高,傷口復原也會比較慢。 口腔急性發炎期,最好也別急着拔牙。像是智齒長歪造成牙齦化膿嚴重,甚至痛到連嘴巴都張不開時,貿然拔牙可能會使膿液流出,造成感染的細菌擴散。 2.拔牙後頻頻吸血水、漱口可能讓發炎更嚴重,有些情況則是因為拔牙完未悉心照料傷口,造成傷口不易癒合,甚至增加感染機會。 例如剛拔完牙後,邊咬紗布邊講話,或太快將紗布拿下來,使紗布偏離傷口位置。或是覺得懶得冰敷,使血液滲出太多,反而容易造成細菌滋生。 還有一些人以為要讓傷口保持「乾淨」,會頻頻吸吮齒槽凹洞上的血塊,這樣做容易引起「乾性齒槽炎」。張口看,會看見白色齒槽骨露出來,並散發出一股臭味,病患則會不時感到「咻~咻~」的抽痛。 這是因為拔牙時從傷口釋出的血液、組織會形成血塊覆蓋在齒槽骨上,幫助傷口癒合。拔牙後常吐口水、吸出血塊,或用力漱口等,都可能將齒槽內的血塊衝出,造成齒槽發炎。 拔牙前要先做的準備 不想因為拔牙造成終身慘痛的陰影,最好拔牙前就跟醫師有良好的溝通,並且做好術後的保養,也可避免日後發生不必要的疼痛或糾紛。「任何的拔牙都是一項手術。」 1.拔牙前要先跟醫師溝通, 2個必問+3個必說 必問1 為什麼要拔牙?拔哪一顆牙? 必問2 拔牙前醫師通常會拍片,應該問問拔這顆牙時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及後續注意事項(例如:是否容易發炎、傷到神經、影響進食? ) 必說1 過去的拔牙經驗(例如:是否曾發生特殊情況?拔牙後的復原狀況是否良好?) 必說2 除了牙齒之外的其他病史與用藥情形。 必說3 拔牙當天的身體與精神狀況 2.上午拔牙會比晚上好 上午7~11點是人體內類固醇分泌最高的時段,較有抵抗力面對外來的刺激,而且一覺醒來精神較好、身體狀況也穩定,高血壓、洗腎、糖尿病等有全身性疾病的人,最好選在這個時間拔牙。晚上不建議拔牙,則是因為一天活動下來身體已經精疲力竭,而且拔牙後若發生問題,較不方便找到醫師。 3.拔牙止血要按足醫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