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,突然間牙齒疼的難受。結果一看牙醫,是因為智齒長出來了,偶爾還會伴隨發燒的現象。智齒也稱“智慧齒”,是人類的第三磨牙,隨着遺傳基因的不同,智齒一般會在16至35歲之間長出,也是人一生中最後長出的牙齒,所以它最靠近喉嚨,因為此時期的人們心智比較成熟而得名。智齒一共四顆,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四顆長齊,這也是為什麼成年人牙齒個數範圍為28~32顆。 說到智齒,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發炎和疼痛,去看牙醫後得到的反饋往往是“等消炎了就儘早分批拔了吧!”很多人不解,怎麼拔除還不能一次性解決呢?那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下關於智齒的拔除的小常識。 智齒拔除得先拍片! 盲目拔除比較危險,口腔檢查只能看到牙齒的外露部分,拍片才能詳細了解牙根以及周圍牙槽骨的情況。 通過牙片可以了解 牙齒本身: 生長方向,牙根數目,牙根是否彎曲、 膨大等。 與重要解剖結構的位置關係: 如上頜磨牙與上頜竇的關係; 下頜磨牙與下頜神經管的關係; 兒童在混合牙列期恆牙與乳牙胚的關係等。 可以減少拔牙的風險 預知其他病變: 如頜骨內有無埋伏牙,多生牙,囊腫等。 智齒為什麼不能一次性拔除? 智齒一次拔幾顆並沒有定數,因為每個人的牙齒有個性差異,所以具體的智齒拔除情況,都因人而異。 ○ 智齒形態不同 個例牙根彎曲的,在拔除時容易折斷,很小塊倒沒事,會被吸收掉,留在裡面不用管,如果殘留較大就得弄鬆動去除,不然後期會感染傷口,影響牙槽骨重建。 ○ 拔除風險較大 有些特殊智齒,離神經管很近,操作起來複雜,拔兩小時都有可能,要是動作過大,輕者損傷神經管、引起下唇發麻,重者神經管斷裂,並且顳下頜關節酸痛。 ○ 併發症明顯 有的患者一次想拔四顆,但得根據實際情況,尤其水平橫長的智齒,難度大的拔完,張口都困難,更別提吃飯,創傷恢復就更慢。 智齒長得比較畸形的、位置不好拔的,不能一次性拔除,拔牙的間隔時間視情況而定,通常是一周左右,間隔拔除也能使拔牙創口癒合更快。 哪些智齒要拔除? 如果您的智齒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醫生會建議您拔除 ○ 牙齒齲壞 如果智齒齲壞,除了很簡單的咬合面不深的蛀牙可以補之外,那些鄰接面齲壞,需要很好的技術。對於齲壞很深,甚至需要根管治療的,都建議拔除,杜絕後患。 ○ 侵犯鄰牙 通常患者不自知,而由牙醫以X光診斷得知。通常智齒萌發的空間不足,而會倒在第二磨牙上,因而造成第二大磨牙清潔不易,甚至是牙齒部分吸收的現象,造成患者不舒適或牙疼。 ○ 空間不足 智齒在人類的演化史上,是屬於消逝狀態。因此牙弓也越來越小,空間不足的情況是很常見的。以萌發的時候最能感覺到腫脹、疼痛感。很多人就是因為不能忍受這種疼痛感,而決定拔掉智齒。 ○ 沒有對咬牙 不是每個人四顆智齒都會長齊的。所以,智齒的對面,如果沒有相對應的智齒來對咬的話,有時會發生智齒過度萌發,進而影響咬合。 ○ 阻生智齒 通常這是最讓人苦惱的一種,牙醫會覺得很難搞定,但病人卻不一定有感覺,因此忽略了。這一種類型的智齒,通常埋在牙槽骨的裡面,如果會痛,或是診斷會有病灶發生的時候,就需要及時拔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