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每天刷牙,但大多數人也只是牙齒表面乾淨,口腔那一面的牙縫裡總是有很多黃色的物質,有時用手使勁一摳,還能摳出來一些,放到鼻子下聞一聞,那感覺,大概是自己可以升仙了。 那麼,牙齒縫裡摳出的這種黃色物質到底是啥? 為什麼那麼臭呢? 這種物質如果是軟的,可以稱為牙垢,又稱牙菌斑; 如果是硬的,就要被稱作牙結石。 二者是相互關聯的。牙結石的形成依靠牙菌斑作為支撐。 牙結石是怎麼產生的? 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,我國35~44歲居民中,口腔內牙結石檢出率高達96.7%,其他年齡段居民的牙石狀況也不樂觀。 牙結石,又稱牙石,是沉積在牙齒或修復體表面上已鈣化或正在鈣化的菌斑及軟垢。牙結石的形成分為3個階段: 01 第一階段未及時清理的食物殘渣混合唾液,在牙齦溝上聚集形成牙菌斑; 02 第二階段牙菌斑與唾液中鈣、磷離子結合,鈣化成出示的牙石; 03 第三階段牙石繼續沉積、礦化,造成牙槽骨吸收,發展為牙周病。 牙結石的危害,真不容小覷 產生口臭 口中有異物,難免會有“口臭”,自己可能聞不出來,但是身邊的人可能就要遭殃,畢竟都是拿牙菌斑堆出來的。 導致牙齒鬆動 牙結石從牙冠逐漸向下蔓延,牙結石每進步一些,牙槽骨就萎縮一些。久而久之,牙齒就逐漸鬆動,牙結石便見縫插針,逐漸蔓延到牙根部位,嚴重的會導致牙齒脫落。 容易造成牙齦疾病 牙結石多沉積於牙頸部,若不除去的話,長期刺激牙齦組織,會引起牙齦組織的水腫、充血、齦緣糜爛,並且牙齦容易出血等一系列牙齦炎的症狀。 如果繼續發展,可造成牙周組織溢膿,出現口臭不適,齒槽骨破壞吸收甚至牙齒鬆動,尤其是兒童,如不注意防止牙石的形成,成年後極易成為牙周病患者中的一員。所以,牙結石的存在是有害無益的。 洗牙的誤區,你別再信了 誤區一:我只要好好刷牙就行了,不需要洗牙 不對!結石≠污垢,牙齒上面的牙結石可以吸收細菌、毒素,當牙周出現炎症、牙齦變得水腫、出血就會讓牙齦萎縮,慢慢的牙齒也會鬆動、脫落。所以必須定期要到醫院進行牙石的去除。 誤區二:洗牙造成牙齒髮酸、牙縫變大、牙齒鬆動 多是因為牙周炎導致牙槽骨吸收、牙齦退縮、牙根暴露,或者牙齒本身有缺損導致。實際上在沒有洗牙之前,牙結石是一直存在的,牙槽骨吸收及牙齦退縮也是已經存在的。牙結石的存在會不斷刺激牙齦的萎縮,而這種現象是因為牙結石附着在了牙齦上,所以感覺不出來,但是清洗完牙齒以後,使附着在牙齦上的各種物質被清除,感覺空間變大了,覺得牙齒鬆動,牙齒根面的牙骨質暴露,所以會引起敏感的症狀。